我们常能在各种实用性的器物和装饰性的摆设、供奉陈列中发现优美的装饰画,那些造型优美的图案和丰富的色彩,有的是直接取自年画等民间绘画,有的则是将传统的民间绘画中的局部图案、传统吉祥图案运用在各种介质的装饰上,更多的是民间艺术家富有灵性的创作和构思的体现。这类彩画虽然依附于器物或其他媒介而存在,但又往往能为所装饰的器物和媒介带来更多的审美情趣,增加更多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,大大提升了原有器物和媒介的艺术性和技艺高度,它不是简单的「二次创作」和复制、转移,而是根据器物和媒介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选择的结果。
如建筑彩绘,经常出现在长廊、房山墙、影壁、大门、房檐等处的建筑装饰画,也是典型的装饰性彩画。它增加了建筑的装饰美感,提高了建筑的工艺含金量。又如一个普通的陶罐,因为画上了戏曲场面,那里的人物造型随着陶器的弯曲和弧形界面的展开,呈现出十足的动感和戏剧场景、人物,比起平面的戏出画更加灵动,更加丰满,于是,一个普通的陶罐就成了一个有观赏价值、收藏价值的作品,而不再仅仅是一个盛放东西的对象了,民间彩画的装饰意义就在这里。
农民画
农民画是中国当代民间艺术中一个特有的术语,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,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,中国正值「大跃进」年月,在江苏省邳县、河北省束鹿县、陕西省户县等地先后搞起了农民「诗画满墙」活动。由于它及时地配合着当时的政治运动,很快就传遍全国许多乡镇。
初期的农民画,大都是采用壁画形 式,这也是各地文化馆站为配合运动、以宣传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群众艺术活动。画炼钢、画生产、画阶级斗争、画理想,是当时农民画的主要表现题材,流露出民 间艺术淳朴美的特质。
60-70年代,农民画创作进展缓慢,一度几乎濒于完全停滞状态,直到改革开放之后,随着农村经济的复苏,沉寂多年的农民画才又重新 活跃起来。除原有的「画乡」外又出现了许多,不仅在农村,还在渔岛、牧区和少数民族地区。农民画再度兴起,面貌全然改变,农民画家吸取了剪纸、皮影、刺绣、染织、年画、陶瓷、雕刻等传统民间美术的营养,把它们运用到表现新生活的绘画创作中,创造出崭新的艺术样式,这就是由农民画演变而来的「现代民间绘画」。
年画是中国人春节期间用来装饰生活环境和居住场所的一种装饰画。古代就有过年贴画的风俗,只是不叫「年画」。直到清代道光29年,李庭光在《乡言解颐》一书中提到了「年画」一词,后来被广泛采用。
民间壁画
一般多为寺庙祠堂、书院壁上装饰, 以纪念歌颂本族祖先开天劈地英雄业绩或本地菩萨的神话传说,是永久性的装饰实用民间绘画。古代多以水墨画材料绘制,有水墨白描、中国画工笔、写意、兼工带 写。设色有重、淡、青绿、浅绛金碧等,根据时代技法进展而逐步发展,并配以文字、诗词、图章,近代逐步出现水粉画、油画、丙稀画、漆画、镶嵌等形式的民间 壁画。表现手法以夸张、浪漫见多。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,有宣传“三面红旗”和“农业学大褰”等政治内容,以及山水风景、乡土风貌为内容的壁画绘制。
中堂画
根据主人家的社会职业、个性爱好、欣赏水平而选择不同题材。做生意的以财神菩萨为多,年老者以寿星为多,有文化修养的以山水、花鸟、风景为多,一般人家以鹤、虎、龙、鹰为多。有的以中国画纸娟画的卷轴挂画中堂,有的直接以水墨画画于墙上。
20世纪60年代以后,出现水彩、水粉、油画、丙稀、漆画材料画中堂画,并配以有关内容的文字。如“松鹤延年”.“百寿图”、“五虎图”、“梅竹图”等。渔民渔船中堂画60年代前以祛邪保平安的内容为主,以后以农民画形式画于船中堂。内容皆是劳动、丰收场面。
灶头画
分为两种:一种是以贴于或摆于灶头上,如灶君菩萨。一般以红纸印制,木刻板画,并以飞金加以装饰,有黑白和套色印刷两种。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
http://baike.baidu.com/link?url=3gbjv7nYYWI1iHjnU0c4PjyURFHRmaglL4DYux4pxL8S2RgyVWHE_gLO4Fcuv5BE